网站招正品代理合作商
商家投诉→ 广告售后处理 ←

上海烟草:67载铸就“中华”梦

  提到上海老品牌,你会想到什么?“上海”手表、“凤凰”自行车、“海鸥”相机、“大白兔”奶糖……相信众多风靡一时的上海货会浮现在人们眼前。而同样属于地地道道上海制造的“中华”牌卷烟,更让无数国人耳熟能详。

  “中华”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烟草名字,而是一个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从诞生之初,“中华”就带着“做中国人自己的最好卷烟”的使命而来,打破了高级卷烟市场长期被英美烟草公司垄断的局面,注定将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原料国产化、烟叶缺乏、管理问题、质量危机……67年来,历经风风雨雨的“中华”凭借口口相传,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民族品牌。成功的背后,又饱含了怎样的艰辛创业故事?面对坎坷,又如何涅槃重生?新一代上海烟草人又如何传承工匠精神,递出一张亮丽的“上海制造”名片?

  打破洋烟垄断 开启民族品牌希望之门

  解放前,中国烟草长期受外资和洋烟统治,民族烟厂及品牌几无出头之日。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卷烟业国营改造的方向。1950年年底,“做中国人自己的最好卷烟”作为一项特殊政治任务交给了上海,交到了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手中。

  “中国”“最好”——当这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时,就足以令人心生敬畏。这家上海唯一的国营烟草企业,能否担此重任?“一切标准都要最高。”上海市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局长、董事长、总经理施超向记者介绍,当时研发人员要最好的,原料自然也要用最好的。

  1951年,经过技术团队不断调整配方、反复品吸,“中华”卷烟应运而生,打破了洋烟的垄断,以高贵、优质的形象定格于国人心中,也开启了民族品牌的希望之门。

  据《烟业日报》1951年的一次市场调查显示:“中华”牌卷烟上市供应一月有余,已跻身“白锡包”同等高档烟之行列。65%的市民认为,“中华”烟较之“白锡包”,不管是口味还是包装,均略胜一筹。

  1978年,中国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随着“访问潮”的到来,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开始萌芽,而对于烟草行业的突破口则是建立专卖制度。1983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范围的烟草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建立国家专卖制度”,在制度的护航下,“中华”卷烟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然而,“中华”原料依然面临重大压力。1979年,原料危机致使“中华”烟被迫停产。这次停产事件,坚定了上烟人建设“中华”原料基地的想法。1984年,全国烟叶丰产,上海烟草与河南、贵州、云南等烟叶主产地通力合作,在烟草行业率先建设了一批优质烟叶基地,初步解决了“中华”卷烟的原料问题。

  随着中外交往日益频繁,一批青年人亲眼目睹了我国卷烟工业与国外烟草巨头的巨大差距,而且当时中国许多企业仍在使用英美公司留下的“爷爷辈”的机器。“换设备!”技术改造势在必行。

  “到市场上去,到消费者中去!”这是90年代中国卷烟市场最响亮的口号。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上烟人,在初涉市场化运作时,面临着资金和场地的挑战。随着“七五”技改、建立集团,以及“八五技改”,为“中华”品牌做精做强提供了坚实后盾和组织支撑。

  “做中国人自己的最好卷烟,一直是‘中华’品牌的使命,并且一代一代人相传下去,这就是品牌的根与魂。”施超表示。

  除了“中华”品牌外,上海烟草集团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出各种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像“牡丹”“恒大”等都已成为老百姓熟知的名字。

  施超说:“目前,‘中华’卷烟当之无愧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品牌,上海制造的一支卷烟逐步走向了国际市场,打响了中国的卷烟品牌。据统计,上海烟草集团在高端烟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60%以上,集团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也确确实实完成了中央提出的‘做中国人自己的最好卷烟’的目标,并且一直在保持、一直在赶超。”

  “一丝不苟”内化于心 16字秘诀筑起品牌保障

  “品牌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施超认为,集团之所以能够持续经营、扩大发展,靠的正是每一个烟草人“做中国人自己的最好卷烟”的使命感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一丝不苟、支支一流、一包一箱、不优不休”,施超告诉记者,“这16个字不仅仅是烟草生产的过程、质量方针,更是上海烟草人追求的目标和对生产工作的态度,而这些都不是空想出来的,这种文化是从实干中悟出来的,品牌是做出来的。”

  在生产“中华”烟时,最大的问题是原料,上海烟草虽然有技术,但是原料短缺、原料品质一直是突破点。为保证烟草品质,上海一些部门员工不断地走访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原料种植基地,并且长期驻扎在农村,和农民共同生活,通过科学化的技术分析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技术、收购方法,从源头上为卷烟生产保质保量,真真做到“一丝不苟”。

  原料的保障是生产基础,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是上海烟草始终保持领先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牌卷烟开发设计团队成员刘百战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吸‘中华烟’带来的是享受;而对于卷烟开发设计人员,却不那么舒适,因为我们要品吸大量的单料烟,并不断调整配方,以保证不同批次的烟叶吸味稳定。”品烟,只是刘百战开发设计团队很细微的一份工作,但他们从未懈怠。正是带着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得“中华”卷烟一直处于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施超表示,上海烟草早在90年代就执行国际ISO9000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消费者口碑高、产品质量投诉接近为0。同时,随着工厂硬件改善、软件提高,上海烟草也逐步从过去的人为管控到大数据时代下的系统控制,并形成高于国际标准的定量化生产标准,做到供应可持续、产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011年11月26日,“中华牌卷烟专用生产线”(下称“中华专线”)迎来试运行的历史性时刻。“中华专线”是上海烟草历时三年开展的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更加凸显精细加工、智能控制、柔性生产、绿色生态等特点,最大程度地实现“高质量设计、高水平建设”,有力提升了“中华”产品风格特色和卷烟内在品质。

  现如今,本着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理念的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正在康桥工业区拔地而起。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创新型、数字化、低碳环保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它的诞生将在“中华”品牌发展史册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工匠精神代代传承 品牌发展创新添活力

  作为拥有1万多名员工的大型国有企业,上海烟草通过文化凝聚加强队伍建设,将企业精神代代相传,而支撑着员工不断前进的就是四个字:“和搏一流”——和衷共济、拼搏竞争、勇创一流。这既是企业精神,也是“中华”成长的精神支撑和核心竞争力。

  丁钺宗,自1976年进入上海卷烟厂当机修学徒,历经上海卷烟厂对解放前英美烟厂遗留老设备的历次改造,42年专注“制丝设备维修”这一件事,见证了上海烟草从最初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到如今全自动现代化生产车间的发展历程。丁钺宗告诉记者:“我从16岁入厂,一直就呆在这个车间,刚进厂时师父就告诉我,只有对工作的热爱,才能让我们有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才能在技术上有不断革新,当时从1000个人当中选拔出来4名维修工,我能有这个机会是非常珍惜的。”

  丁钺宗带着这份珍惜、热爱,在“制丝设备维修”这件事上一干就是42年,2017年成为上海烟草首位“上海工匠”,这正是上海老一辈烟草人的缩影。而更可贵的是,丁钺宗将这种执着与专注传承下去,他说:“我们老烟草人不仅要将手艺传承下去,更多的是要将上海烟草不怕吃苦、不断追求一流的精神交给下一代。”

  “我是一名烟草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成绩主要靠集团的实力和团队的力量,我个人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我希望在将来,自己能够‘躲在后面’,让更多的年轻人、新想法‘走到前面’‘独当一面’。”上海烟草研发技术中心副主任刘百战常常这样说。

  90后员工叶琳,作为新一代烟草人,为品牌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面对机械重复的工作,他们总是能带来年轻人的新点子、新思考。前不久,他们还仿照陈可辛的“三分钟”短片拍了一部烟草车间三分钟,让更多人了解一支香烟的制造过程。

  叶琳表示:“我们走在前行的道路上,有像丁钺宗师傅这样的上海工匠,也有像刘百战师傅这样开发新品的技术能手,更有成千上百坚守一线生产的上烟职工,这让我们青年一代感受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是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乌鸦变凤凰” 社会责任擦亮品牌文化

  “在‘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个品牌中,制造是基础,服务是制造的延伸,品牌是上海购物的前提条件,文化是精神升华。”施超表示,“中华”品牌是具有文化底蕴的。从最早的五十年代,用的是英美二、三十年代的淘汰机器,到引进国外的最高端设备,再到目前生产设备国产化、核心技术本土化,各类定制化、个性化生产线逐一上线,这都是“上海制造”实力的体现。

  上海烟草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连续多年荣登上海市工业纳税百强企业榜首。除了企业效益,上海烟草也在传播“帮困送温暖,慈善献爱心”的慈善理念,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累计捐款超过2.3亿元,资助贫困学生逾11万人次,并不定期为偏远山区捐赠校车、救护车等基础设施,帮助贫困山区建设发展。

  其中,“乌鸦变凤凰”的例子让施超记忆犹新:在云南有一个叫做“乌鸦村”的地方,那里的村民“吃不上肉、住不起房子、讨不起老婆”,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云南是烟草原料的重要产业种植地,上海烟草发现此情况后,帮助村民建水库、通大路、辅导村民烟草原料种植,带领村民逐步脱贫,使得村民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乌鸦村”从此转身变成令人羡慕的“凤凰村”。

  “我们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先进人物,都为上海制造作出了贡献。”施超表示,今后将继续以“和搏一流”的精神,进一步打造“中华”这张亮丽的上海名片,用“中华”品牌体现出上海质量、上海气质、上海品位、上海精神,进一步扩大“上海制造”的声誉,丰富“上海制造”的内涵,为支撑“上海制造”作出最大贡献。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