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招正品代理合作商
商家投诉→ 广告售后处理 ←

改革开放以来国产卷烟产销回顾

时间,将非凡成就铸成光辉历史,将深刻启示照进美好未来。

今天,走进任何一家卷烟工厂,宽敞明亮的联合工房、井然有序的生产现场,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智能化的管控系统,让人印象深刻;走进遍布街头巷尾的卷烟零售店,各种品牌各类卷烟产品琳琅满目,每个消费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款。

改革开放40年,从家国到生活,巨变无处不在。对于烟草行业来说,最直接、最真切地反映40年发展变革的可能要属卷烟的产与销了。梳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行业卷烟产销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与市场的呼声心意相通,与技术的变革紧密相随,在曲折坎坷中探寻发展规律,由乱到治、由弱到强,在新时代愈发成熟稳健,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明天奋力迈进。

 

满足供应 向产量规模要效益

从改革的原点出发,才能更好地看清昨天,也能更好地读懂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的卷烟生产和销售是什么样的?从几个场景大概可以窥见一斑:

在1979年的安徽省工业生产会议上,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严厉批评芜湖卷烟厂“停产20天,产值减少1000多万元”,但芜湖卷烟厂负责人却很委屈,因为当时的烟叶收购调拨由供销部门管理,卷烟生产由轻工部门管理,卷烟收购销售由商业部门管理,人财物和基本建设则由所在地方政府管理,多头管理之下卷烟生产经营难以正常开展。

曾经有国家局领导这样回忆改革开放之初,自己在地方烟草部门任职时的情况:“当时工厂的卷烟生产基本上是‘等米下锅’,前一天收购上来的烟叶,第二天就被送到卷烟厂生产,卷烟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因为卷烟生产税收和利润高、见效快,不少地方对办卷烟厂趋之若鹜,小卷烟厂、手工卷烟厂甚至小作坊遍地开花。20世纪70年代末,仅仅在上海杨浦区定海路,生产手工卷烟的小作坊就有200多户。

改革开放以来国产卷烟产销回顾

△计划经济时代,卷烟需要凭票供应 /来源:百度

虽然小卷烟厂遍地开花,但对于那个时代的卷烟消费者来说,想买烟却是件很困难的事。在那个物资普遍匮乏的年代,关于卷烟的记忆里一定都有一段“烟票”的故事,卷烟需要凭票购买,人们关注更多的就是能不能有烟抽,对于“焦油量”“香气风格”等卷烟内外在质量问题,没有什么要求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伴随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代宣言,以建立“统一管理、垂直领导、专卖专营”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为方向,烟草行业也迈出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1982年1月1日,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卷烟生产能力低下的问题首先被排上了工作日程。1983年初,当时的轻工业部上报国务院《关于计划外烟厂调整意见的报告》,并得到批准。次年,集人财物、农工商、内外贸的管理于一体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各地烟草专卖机构相继建立,立即着手调整企业结构、整顿生产经营秩序。

从1982年到1986年,全国共关停了300多家计划外卷烟厂,保留146家计划内卷烟厂,全国烟草行业集中统一经营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卷烟生产开始从小商品生产方式向产量规模效益型转变,中国烟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关停并转收”,规范了卷烟生产经营秩序,也极大释放了卷烟生产能力,以云南玉溪卷烟厂为代表的一批有前瞻性的卷烟厂开始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卷烟生产能力。1982年至1990年,全国卷烟年产量由1885.2万箱增加到3260.4万箱,年均增长7.1%,实现税利由97亿元增加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3.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卷烟生产产量、速度大幅提升的过程中,卷烟流通中原有的产品分配制度也在不断改变。1984年,总公司开始在卷烟调拨计划的衔接中推行经济合同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分配方法,避免了卷烟调拨的硬性搭配和“拉郎配”现象。两年后,国家局明确提出“卷烟调拨实行计划分配与选购相结合”,再次强调产需双方签订购销合同,落实国家计划。

卷烟产量的快速增长,充分保障了市场供应,“烟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计划经济时代凭票、凭副食供应券、凭批条供应的紧急状态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卷烟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的品牌和品质意识开始觉醒,卷烟产销即将开始新一轮的战略转型。

 

提质增效 限产压库力促产销平衡

1990年,当我国卷烟产量突破3000万箱大关时,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的矛盾开始尖锐地暴露出来,库存积压大幅度增加,卷烟市场疲软,大批牌号被迫降价,卷烟工业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

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国务院和国家局、总公司的高度关注。199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亲自到国家局机关现场办公,明确提出“限产压库”。国家局、总公司提出卷烟生产要由“产量速度效益型”向“质量、品种、结构效益型”转变,并确立了“总量控制、稍紧平衡”调控方针。

199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正式施行。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烟草第一部专卖法典,也是一部重要的经济立法,它确立了烟草行业的法律地位,把烟草专卖制度用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年的全国烟草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按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制止盲目生产、盲目超产”。国家局、总公司紧锣密鼓地加快部署限产措施,专门成立了“限产压库”领导小组,深入10多个省份开展工作,并由各省级公司派遣“驻厂员”监督产量。

紧接着,199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专卖管理的通知》,要求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烟草专卖法》,同时禁止以各种名义兴办新烟厂,凡未经国家批准的计划外烟厂一律予以取缔。

在烟草行业进行“限产压库”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对卷烟消费提出了更高需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将受到更大的重视。

审时度势,国家局决定先让一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充当排头兵,集中力量在玉溪、昆明、上海等14家卷烟大中型企业中进行重点技术改造,实行投资倾斜政策,努力发展高档、名优卷烟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

“八五”“九五”期间,行业技术改造总投资454亿元,通过直接进口和技贸结合等方式从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卷烟机、包装机、制丝线等设备及其制造技术,同时狠抓工艺管理和技术创新。1995年列入中国烟草总公司名优卷烟品牌的产量达到了989.1万箱,比“七五”末期增长了近3倍。一大批中高档、高价位卷烟推向市场,名优卷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滤嘴卷烟的比例由1990年的47.9%上升到上世纪末的98%,全国市场上的卷烟产品风格也开始趋向于多元化。

回顾整个20世纪90年代,在《烟草专卖法》的规范与保障下,在国家局、总公司的有力调控下,1991年以前卷烟生产计划失控、盲目超产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卷烟生产计划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1991年~1995年期间,卷烟消费总量平均每年仅增加51万箱,年平均增速仅有1.4%,而卷烟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3%,基本实现产需平衡。2000年卷烟总产量仅比1991年增加110.3万箱,而实现工商税利却比1991年增长了2.3倍。

与此同时,由于重点企业技改提升了产品结构,解决了产品结构销路不畅、卷烟库存积压过多等问题,“限产压库”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强化,极大拉动和提升了卷烟消费。

伴随着卷烟市场的新变化,卷烟工业企业的竞争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纷纷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这种竞争注定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真正具有市场经济概念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和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由弱到强 逐梦大品牌

世纪之交,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取消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后的烟草市场形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烟草市场体系的要求更为紧迫。

但截至2003年,全国仍有123家卷烟厂,散、乱、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产品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行业36个名优卷烟品牌一半以上地域性特征明显,尚未成为真正意义的全国性名优品牌。

为保护地方税利,部分省份(尤其是产大于销的省份)出台保护地产卷烟的政策。在地方封锁的庇护下,卷烟品牌鱼龙混杂。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卷烟品牌规格数量曾有3000多个,经常生产的有1000多个,平均计算下来,每个品牌规格的产量不足2万箱。在地产卷烟遍地开花之时,全国性品牌突围更加艰难。

自2003年起,一场以工商分开为突破口的改革在烟草行业大刀阔斧地展开。

当年4月1日,安徽中烟工业公司率先成立,拉开工商分开的帷幕。次年年底,规划中的16家工业公司全部成立,兰州卷烟厂等8家卷烟工业企业划归中烟实业发展中心管辖。工商分开把卷烟工业企业推向了市场,由行政地区划分的卷烟销售界限被打开了缺口,中国烟草引入市场竞争的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与此同时,针对卷烟工业企业“散、乱、低”的状况,以关闭小烟厂为开端,行业提出“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工业企业改革思路,以重点企业为基础、以名优品牌为支撑、以资产为纽带的跨省重组也迈出了新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国产卷烟产销回顾

△民族卷烟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浙江中烟 供图

随着工商分开,烟草商业企业服务工业、培育品牌的功能开始显现出来,被称为行业“最有价值的战略工程”——卷烟网络建设,成为卷烟流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02年,上海烟草“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现代物流网建模式得到国家局的肯定,并在随后的几年被引入全国大多数省份。上海网建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行业卷烟营销向现代流通转变的大门悄然开启。

2004年7月,“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在深圳、杭州、大连开始试点。“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卷烟交易方式,使订单真正来自市场,被称为烟草行业的“一场革命”,烟草传统商业加快了向现代流通转变的步伐。

2008年,云南卷烟工业实现“三红”变“两红”,广东中烟、广西中烟以双向持股的途径实现了联合重组,卷烟工业企业重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大品牌的成长扩张了空间。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行业大企业、大品牌的发展如鱼得水。新世纪的头十年,在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卷烟品牌从“千帆竞发”到“百舸争流”,从“百牌号”到“532”“461”知名品牌,品牌的集中度不断提高,重点品牌持续扩张,品牌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

在这一过程中,烟草工商企业既重视品牌的有形资产,也重视品牌的无形资产,不断挖掘和丰富卷烟品牌的文化内涵,努力提高卷烟品牌的认同感、知名度和影响力,结构提升与卷烟品类构建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中式卷烟牢牢占据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也日益增大。

 

稳进有为 蓄力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行业的发展始终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宏观经济“大气候”对卷烟产销的“小气候”影响更加密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多米诺效应”波及全国卷烟市场,一些卷烟品牌销量和价格一度出现较大波动。

应对卷烟产销和价格波动,烟草行业深刻体会到:必须切实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市场真实需求组织卷烟产销,把增长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市场基础之上。为此,2009年,国家局建立起卷烟价格分析系统、面向1万名卷烟零售客户的卷烟市场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各地商业企业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市场信息采集分析系统也更完善。一系列打牢基础、完善调控的措施推动此后几年卷烟产销保持了稳定发展。

2014年,“十二五”步入收官阶段,中国烟草在交出“工商税利总额迈上一万亿元大台阶”优异成绩的同时,卷烟产销量也达到了历史高点。

但随着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之下消费需求、市场竞争、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趋势性变化日益突出。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烟草行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也开始显现出来。行业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依靠数量扩张支撑品牌快速发展的条件不复存在,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挤压竞争、存量争夺成为了总量规模触顶大背景下卷烟工业企业不可回避的现实。

与此同时,另一项重大决策也对卷烟市场带来重大影响。2015年5月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卷烟消费税的通知》,自5月10日起,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税率由5%提高至11%,并按0.005元/支加征从量税。5月8日,国家局印发通知,自5月10日起,所有在销国产卷烟和进口卷烟批发价格均上调6%。

尽管烟草行业上下发扬硬作风,顺利实现了新旧价格体系的无缝对接。但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卷烟市场进入了深度调整。2015年,全国卷烟销量比上年减少了120万箱,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这一趋势在2016年进一步持续,卷烟销量大幅下滑、重点品牌产销量大幅下滑、税利总额大幅下滑,卷烟库存居高不下、烟叶库存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影响到卷烟零售客户的盈利水平、经营信心和卷烟品牌的市场形象,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制约烟草行业稳定发展的难题,稳定卷烟产销、稳定行业经济运行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为了稳定卷烟市场,烟草行业采取了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努力优化产能布局、整合市场资源,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深入细致研究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重点调整卷烟产品结构和质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工作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也成为全行业的共识,2018年,新一届国家局党组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坚持“总量控制、稍紧平衡”调控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管理,适应市场发展变化,改善和加强运行调控,保持“两烟”市场供求协调、价格稳定、盈利提升,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保持总量不失控、结构不失衡。

瞄准高质量发展新目标,烟草行业稳进有为,开始了新的长征。

改革开放以来国产卷烟产销回顾

△今天的卷烟市场日益丰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邢忠敏 摄

稳定发展一批规模大、价值高、竞争力强的中式卷烟知名品牌,是推动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举。卷烟工商企业勇涉改革深水区,努力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瞄准消费趋势多样化、个性化变化,常规卷烟与“细短中爆”、传统卷烟与新型烟草制品等实现“大珠小珠落玉盘”,以创新创变让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活起来”“火起来”,不断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中式卷烟”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波澜壮阔40年。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中国烟草卷烟产销的40年,是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同发展的40年,也是与市场同行不断满足消费、服务需求、引导需求的40年。与改革开放同奋进,与市场相呼应,我们深信,随着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烟草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