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招正品代理合作商
商家投诉→ 广告售后处理 ←

一路艰辛一路歌——民族卷烟工业70年沧桑巨变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卷烟工业由小变大、由弱趋强,为满足百姓消费、增加国家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写就灿烂的一笔。从体格孱弱到具世界领先生产水平,民族卷烟工业走过的是怎样一段发展历程?《中国烟草》对此进行梳理盘点,以振士气、启来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斯时,我国卷烟市场70%的产品是国外进口和外国资本在华生产的,民族卷烟工业仅占30%份额。

70年沧桑巨变,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卷烟工业孜孜探索、浴火重生。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从“粗放式”经营到“集约化”发展,从“落魄”工厂到世界级“样板”工厂,民族卷烟工业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同行,加速融入世界烟草产业大棋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70年斗转星移,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变革,一次次与时俱进的创新,一个个扭转乾坤的跨越,记录着烟草人的铿锵足迹。

 

 

新生:筚路蓝缕 曲折前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偌大的中国没有现代工业,有的只是一些残破到老掉牙的工厂,连一个螺丝钉都要进口。

相较而言,卷烟工业属于当时中国为数不多且基础良好的轻工业,税收贡献约占全部货物税的65%至70%。

然而,1949年时,我国有大小卷烟厂1249家,年卷烟生产能力仅420万箱左右。受长期战乱、交通瘫痪、外商撤退等因素影响,卷烟工业一度陷入停产、减产的半瘫痪状态。

作为新政权税收的重要来源,卷烟工业的状况很快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

1950年7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与食品工业部决定召开全国卷烟工业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尝试通过从业者大会的形式来解决行业整体问题并讨论行业未来走向。

“卷烟工业过往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掠夺的工具;今后则应为人民祖国积累资本、增加收入。”国人喊出了时代的强音。

一路艰辛一路歌——民族卷烟工业70年沧桑巨变

△20世纪50年代国营上海卷烟二厂(1960年更名为上海卷烟厂)手工包装车间 /本刊资料

随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党和政府完成了对英商颐中烟草公司的接收和私营卷烟企业的公私合营,建立了社会主义卷烟工业体系,先后成立烟草工业管理局、地方工业部、食品工业部,对卷烟工业逐步实行统一管理,烟草行业国营经济由此不断壮大,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市场供给日渐增加。

1958年,国家实行“机构精简、企业下放”的机构调整,卷烟工业企业被下放至地方管理。由于卷烟税率高、见效快,被地方政府视为“摇钱树”,各地开始盲目办厂。再加上业务归口不统一,管理多头多级,“打乱仗”的现象时有发生。分头管理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

1962年,全国卷烟产量只有243万箱,倒退回1952年的水平。“二五”期间,卷烟工业税收只有41.53亿元,比“一五”降低了4.2%。

为解决小烟厂过多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1963年,中央批准试办烟草托拉斯,成立中国烟草工业公司。

随后的3年里,卷烟工业生产布局得到较好调整,全国卷烟企业由104家调整到61家,3年实现税利56亿元,远远高于“一五”和“二五”时期的水平。

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烟草托拉斯遭到批判、不幸夭折。随后烟草工业公司被撤销,卷烟工业企业重新划归地方管理,民族卷烟工业又一次陷入混乱。

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计划外烟厂发展到近400家,造成产大于销、库存积压。同时,计划外烟厂产品质次价高,原材料消耗高,经济效益差,偷税漏税严重,使国家财政收入遭受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1~1978年间,国家所减少的卷烟利润就达6亿多元(按当年不变价计算)。

历史的巨浪淘洗着沉沙,也磨砺出璀璨耀眼的明珠。

因工业基础良好,上海、青岛、天津卷烟厂(俗称上、青、天)等成为新中国卷烟工业的骨干企业;一批生于旧中国的民族卷烟企业重获新生,如昆明、武汉卷烟厂;一批新建的卷烟厂如杭州、宝鸡、合肥等厂,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老一辈烟草人顽强拼搏,着力扩大生产,以保障卷烟供应,满足百姓需求。同时,不断改进技术,于1959年生产出我国第一支过滤嘴卷烟——“中华(甲)”。

即便如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卷烟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烟难求、凭票购买”。

 

 

成长:规范统一 数质并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

国门初开,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人“开眼看世界”,深刻体会到自身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以烟草业为例,彼时菲莫、英美、日本烟草、帝国烟草四大国际烟草巨头快速发展,渐成垄断态势。1980年,菲莫公司的营业收入已近100亿美元,卷烟产品覆盖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反观我国卷烟工业,产销失调、装备落后、效益低下。清一色的光嘴烟根本无法与“洋烟”抗衡;在小烟厂、计划外烟厂遍地开花的冲击下,骨干卷烟工业企业发展受阻、优势尽失,无力抵挡国际烟草巨头的锋芒。1981年,全国烟草产业税利总额仅有75亿元。

发展,时不我待;改革,只争朝夕!

1982年,烟草行业先于汽车、有色金属、丝绸等行业一步,率先成立全国性的行业总公司,形成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一条龙的经营管理体制。民族卷烟工业自此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这是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即着力整顿和关停计划外烟厂。从1982年到1986年,全国共关停300多家计划外烟厂,至1988年,卷烟工业企业被压缩到146家。

关停并转,促进了卷烟生产集中度的提高。1988年,年产量在60万箱以上的卷烟工业企业达10家,其中玉溪红塔集团公司、颐中烟草集团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昆明卷烟厂销量过百万箱。10家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22%。

1990年,随着卷烟生产总量进一步增加,卷烟生产紧缺的困境迎刃而解,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的紧缺状态一去不复返。

繁荣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危机。进入90年代后,国内卷烟市场基本饱和,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的矛盾逐渐显露。库存大量积压,一大批卷烟牌号被迫降价,90%以上卷烟工业企业亏损。

怎样扭亏为盈,成为改革进程中一道紧迫的“必答题”。

1991年,国务院出台卷烟“限产、压库、促销”政策,我国卷烟工业走上了一条“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增加效益”的道路。

在国家局的引导下,多数卷烟工业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抓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名牌产品的培育,苦练内功,打赢了扭亏增盈的翻身仗,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快速提升。

数据最有说服力。1978年,卷烟工业企业卷烟单箱税利仅为381元,到1998年达2800多元,增加了6.4倍,年平均增长10.5%。

这是装备水平与生产技术突飞猛进的新阶段。

1980年,英国莫林斯公司访华代表参观卷烟工业骨干企业上海卷烟厂,发现他们用800支/分钟的机器生产卷烟时,惊讶不已:“真没想到你们还在用我们爷爷辈用的老机器。”

窥一斑而知全貌。的确,20世纪80年代,我国卷烟工业装备仅仅相当于国际20世纪40年代水平。

没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条件,如何能够生产出一流的高质量卷烟!

为解决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突出矛盾,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加快了卷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通过直接进口和技贸结合等方式,从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先进的卷包、制丝等设备,卷烟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六五”期间,杭州、武汉、玉溪、上海、青岛等大型卷烟骨干企业相继完成技术改造。

“七五”期间,行业淘汰100多条陈旧落后的制丝生产线,引进了具有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水平的制丝线。烟草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卷烟商品短缺、产不足销的问题。

“八五”期间,全行业累计改造制丝生产线42条,引进卷接包设备400多台套,购置烟丝膨胀设备56条,改造、购置烟草薄片生产线60条,有效促进了一批全国知名卷烟品牌的形成。

“九五”期间,行业对20多个重点卷烟厂进行大规模的总体技术改造,使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接近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几轮技改,我国卷烟工业企业卷接包能力从1000支/分钟跃升至10000支/分钟,制丝能力提升到5000千克/小时。

管理是最“硬”的软实力。在引进先进装备的同时,我国卷烟工业企业通过狠抓工艺管理和技术创新,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物耗指标大幅下降。

1999年,全国卷烟单箱耗烟叶由1978年的59.2公斤下降至40公斤左右,生产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年人均187.2箱提高到235.3箱,全国卷烟单箱盘纸、嘴棒的消耗也下降了10到20个百分点。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民族卷烟工业不仅实现了管理水平、装备水平、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更聚焦丝束、复烤、烟机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烟草产业体系,大大增强了烟草经济的韧性。

 

 

飞跃:做大做强 迈向现代化

 

2001年11月10日,一记小小的木槌敲开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此时的卷烟工业,虽初具规模,但也面临不少隐忧——

企业组织结构分散,1998年全国生产规模10万箱以下的小烟厂仍有95家,占卷烟工业企业总数量的51%;品牌集中度低,2001年全国共有卷烟品牌1183个,产品规格2804个;地区封锁愈演愈烈,2001年省际间卷烟交易比重仅为25%,一些名优卷烟由强趋弱,就连“红塔山”这一曾连续7年名列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的卷烟品牌,也在此时滑入历史低谷。

一边是分散的卷烟生产力,一边是步步紧逼的跨国烟草公司。“内忧外患”夹击,“小舢板”何以抵御大风浪?

至关重要时期,国家局明确提出,“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并制定了一手抓“关小”,一手抓“扶大”的战略规划。

“小的不淘汰,最后整体被淘汰。”从2001年起,行业“关小”步伐明显加快,至2004年年底,行业10万箱以下小烟厂基本关停,为骨干卷烟工业企业腾出了大量的市场空间。

2002年起,行业逐渐将改革的“重头戏”转向“扶大”。10~30万箱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率先拉开帷幕。

2003年,行业实施工商分开。当年4月,安徽中烟工业公司率先成立,至次年年底,规划中的16家工业公司全部成立,兰州卷烟厂等8家卷烟工业企业则统一划归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管理。加上上海烟草集团,18家中烟公司的卷烟工业格局初成。

工商分开把卷烟工业企业彻底推向了市场,失去商业“保护伞”庇佑的卷烟工业企业,纷纷寻求联合重组。当年,行业联合重组企业达17家,卷烟工业企业数量调整为84家。

2004年,“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成为行业最强音。30万箱以上非重点卷烟工业企业的联合重组拉开序幕。当年,云南卷烟工业实现“九变四”整合;继北京卷烟厂之后,天津卷烟厂全面纳入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管理……至年底,卷烟工业企业数量减至57家。

2005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联合重组进入大众视野,重点企业加入联合重组大军。6月,河北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跨省重组迈出新步伐。11月,昆明和曲靖两家卷烟厂联合重组,成立红云集团,拉开“强强联合”的重组序幕。

2006年,国家局提出“两个10多个”,以省为单位的“二次重组”火热上演,当年浙江、湖南等13家中烟公司完成与所属企业的重组,实现从“管理指导”到“实体化运作”的蝶变。2007年“两个跨越”再次掀起联合重组新高潮。翌年,广东中烟与广西中烟通过双向持股实现跨省联合重组;浙江中烟与甘肃烟草工业通过单项持股模式完成跨省联合重组;11月8日,云南卷烟工业实现“3变2”。

战略重组,实现了卷烟工业的“大者愈大”;理顺产权,公司制改造,建立董事会,则为卷烟工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至2006年年底,行业各省级工业公司全部改制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卷烟工业企业相继改制为省级工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至2011年,17家省级工业公司全面设立董事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实现了从传统厂长制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

几番改革求索,一路破浪前行。波澜壮阔的改革,逐步消除了束缚行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风云激荡,扣人心弦。改革的浪潮一波又一波涌动,除却组织结构的大变革,我们还欣喜地看到——

这一时期,技改的脚步从未停止。

随着中式卷烟发展方向的确立,卷烟工业企业开始逐步从单纯改进技术装备能力到建立适合中式卷烟发展需要的生产线转变,“专线”成为技改的新方向。

2008年11月,“中华专线”技改项目正式奠基。它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中华”卷烟的内在品质和品牌形象。随后,湖南、湖北、云南中烟等相继针对重点骨干品牌进行了“专线”建设。

新一轮的技改过后,民族卷烟工业迈向了以系统化设计、精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柔性化生产为特征的更高制造水平。

这一时期,管理水平从粗放走向精益。

2006年开始,国家局在全行业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全面贯标工作,不断突出加强成本费用能耗等主要指标的对标,随着对标工作深入推进,对标体系不断完善,卷烟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与能力不断提升。

2013年,行业全面启动精益管理工作,卷烟工业企业在减工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库存管理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安全管控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这一时期,信息化迈向了更高水平。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与产业制造,同生共融,已成大势。

积极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国家局于2017年发布《烟草行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烟草产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卷烟工业企业加速推动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如曲靖卷烟厂,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的统一管理、统一控制,实现对关键参数的自动调节、自动预警、自动纠正偏差,“智慧工厂”建设赢得业内外广泛赞誉。

 

 

转型:瞄准高质量 开启新征程

 

发展的道路鲜有一马平川,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一山还有一山高。

党的十九大以如椽大笔,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擘画了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奋斗方向。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时代是出卷人。高质量发展号角嘹亮,实现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满足人民需求,助推中国烟草巨轮行稳致远,是卷烟工业企业面临的时代考验。

我们是答卷人。主动顺应个性化、多样化、中高端的消费潮流,上海烟草集团和浙江、云南、湖南、湖北中烟等骨干企业认真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着力创新创造,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助推中国烟草朝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迈进。

消费者是阅卷人。在消费者高度认同下,民族卷烟品牌再次站上新台阶。消费者与日俱增的获得感、认同感、满足感,标注着对中国烟草答卷的满意度,为新时代写下温暖注脚。

卷烟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民族品牌牢牢占据国内卷烟市场,中式卷烟发展硕果累累,向质提升的转变条件初步形成,但卷烟库存依然偏高、卷烟品牌规格依然过多、过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

发展中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这是一个渐进累积过程,犹如一场新的长征,需积长久之力、汇点滴之功、聚众创之能,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

紧紧围绕品牌培育,聚焦中式卷烟主战场,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突出增强需求捕捉力、产品创新力、智能制造力、快速响应力,卷烟工业企业正奋力走出一条顺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肩负时代之责,卷烟工业企业昂首阔步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