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招正品代理合作商
商家投诉→ 广告售后处理 ←

烟机、丝束等配套产业发展历史

涵盖农工商,一体产供销,中国烟草行业从“两烟”主业到配套产业,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产业链条,其中配套产业涉及烟机、丝束、盘纸、包装、香精香料等等,虽然分属不同领域,但在烟草大产业链条中,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70载风雨兼程,70载春华秋实。烟草行业逐步从弱小走向强大;同样,行业配套产业也从“白手起家”走向“硕果累累”,修“短板”、补“缺环”,与主业齐抓并进。一条完整而精益的烟草产业链,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从零开始  艰难起步

在中国烟草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台“新中国”牌卷烟机。事实上,这台卷烟机并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生产的,而是20世纪40年代由上海新中国铁工厂生产的低速卷烟机,然而直至20世纪70年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不少卷烟厂仍在使用。

实际上,除了“新中国”牌卷烟机,建国初期更多的卷烟厂或者处在半手工半机械生产状态,或者

甚至在1959年之前,国内没有一台滤嘴机,上海卷烟厂前后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辗转通过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德国虹霓公司订购了一台滤嘴机,试生产出第一批“中华”过滤嘴卷烟,向建国十周年献礼。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样,中国烟机同样需要从零起步,奋发追赶:195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YB11型包装机问世;1963年,第一台YS11型切丝机问世;1969年,第一台YJ21型滤嘴接装机问世……

“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台台自主研制烟机的问世并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行业的机械化程度,推动卷烟生产由机器操作代替手工操作,推动单机更新换代,更推动了全工序改革,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与烟机发展略有不同,丝束产业起步“迟到”了20余年。20世纪80年代开始,滤嘴烟产量以年均45.5%的比率迅猛增长,带动丝束需求量从不足3000吨剧增到10万吨。然而,当时中国却没有一家生产丝束的企业,完全依赖进口,4亿多美元的外汇支出“堆高”了卷烟成本,制约了民族卷烟工业的发展。

应用多、增长快,但价格贵、渠道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丝束进口卡住了滤嘴烟发展的“脖子”。“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而且还经常不卖给我们”。回忆起当年的困境,老烟草人扼腕叹息。

丝束发展不能永远受制于人,发展中国人自己的丝束产业迫在眉睫。

其实,轻工业部早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南通、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丝束试验生产,但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试验最终陷于停顿。80年代,行业于无锡、南京、通化、济南等地投产丙纤丝束,尽管产量比较少,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压力,更重要的是,丙纤丝束打破了国外丝束的封锁,被称为“爱国丝束”。
 

引进吸收  自强不息

建国后一段时间,尽管烟机、丝束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初具规模,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科研力量薄弱,设计和制造水平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何从我国国情和行业实际出发,找出一条加快技术进步的新路子,成为当时的重要课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983年,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技贸结合”方针,借此“东风”,总公司把六十多家卷烟厂组织起来,从各种渠道筹集外汇6450万美元,以购买500余台设备为筹码,经过艰苦细致的谈判,无偿引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11种卷烟机械的全套制造技术以及一批关键零部件,并组织力量进行消化、试制、推广。

集中统一,专业分工,从引进图纸资料的“死”技术转向引进制造操作的“活”技术,同时学习掌握国外烟机公司在设计、加工、装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经验,烟机的国产化水平逐步提升:1995年12月,ZB25型包装机组样机通过国家局鉴定;1996年2月,一组PROTOS70卷接机组通过验收;1996年9月,ZJ17卷接机组样机通过国家局鉴定;1998年4月,ZB45型包装组样机有效作业率达到国家标准……

总公司采取集中统一对外和技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把零星购买变为批量成交,增强谈判实力,节省大量外汇;以硬件带软件,冲破外商技术封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研发……逐步提升烟机国产化水平。

丝束的发展同样建立在“技贸结合”基础上,1984年年初,总公司向国外醋纤丝束厂家提出贸易和合营结合的招商方式,但出于担心中国发展丝束后失去市场,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与之竞争的考虑,真正愿意合作的国际企业寥寥无几,不过“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终美国塞拉尼斯公司同意合作意向。

在此后两三年的时间里,围绕南纤的建设、管理、运营等事项,中美双方展开了一场艰难、长期、拉锯式的谈判,谈判前后多达24轮,最终以总公司5年进口6万吨丝束为基础条件,谈判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1986年7月,国家计委批复同意中美双方分别以69.32%、30.68%的股份建设合资公司,年产烟用醋纤丝束10000吨。

1987年,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奠基,至1989年南纤正式成立,中国第一家醋酸纤维生产企业诞生,填补了中国醋纤工业空白。随着南纤的成功建设与运行,1993年,总公司进一步与塞拉尼斯公司合作,先后合资成立昆纤和珠纤。

三纤的建设与运营,逐步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摆脱了受制于国外企业的窘境,为“中式卷烟”的崛起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持续发展  奔跑逐梦

秉承“技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国产烟机发展道路,2011年“超高速卷接包机组研制”重大专项正式启动。

“须倚玉龙擎重任,暂依金马作长城”。2010年,常德烟机和上海烟机分别挑起了研制16000支/分钟、800包/分钟的超高速卷接包国产化样机的重担。从德国虹霓公司、佛克公司引进技术,中方研发团队经过700多个昼夜的图纸转化、工艺设计、零件生产……2012年,16000支/分钟的ZJ116型超高速卷接机组、800包/分钟ZB48型包装机组国产化样机顺利下线,重大专项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中国烟机从“战略跟随”逐步转向“自主创新”。

从开发制造100支/分钟到800支/分钟

的卷烟机,中国烟机工业用了30多年;把卷烟机型从7000支/分钟提升到10000支/分钟、把包装机从400包/分钟提升到550包/分钟,中国烟机工业用了不到4年;而16000支/分钟和800包/分钟超高速卷烟机组的研制,仅用了不到两年。

而重大专项推进的下一阶段,则是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高效、低耗的16000支/分钟、800包/分钟超高速卷接包机组样机,这将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国产烟机梦。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经过一至五期工程建设,如今南纤的产能和技术水平同初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发展成为总投资9.03亿美元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型工业企业,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而南迁的“兄弟们”也经过了技改和扩建,昆纤的年生产能力由12500吨提高到35000吨;珠纤年丝束产能达到7万吨,年均利税10亿元。

如今的三纤公司规模初显,效益逐年增长,走出一条“技贸结合、全面引进”到“消化吸收、改进创新”进而“自主研制、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保障国内丝束稳定供应,为中式卷烟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

进入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细支烟、中支烟、短支烟等创新型产品也对丝束工业提出新的考验。在三纤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局党组明确指示要“推进三纤公司创新协同发展”,做到“技术共享、管理同步、产品同质”。

雄关漫道,从头再越。如今的三纤公司“三剑合璧”,将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开启丝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

谁持彩“链”当空舞?烟机、丝束等行业配套产业70年来的成长与发展、光荣与梦想,经受住时代的考验,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助力整个烟草产业链齐飞共舞,多姿多彩,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前进。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