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招正品代理合作商
商家投诉→ 广告售后处理 ←

改革开放初期云产烟市场的崛起

云南玉溪卷烟厂于1984年出品的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红塔山”纪念烟标。 王天培供图

1977~1981年“云烟”(软)烟标。 王天培供图

上世纪80年代的云产卷烟生产线。云南中烟红塔集团供图

  很早以前,在我们苏北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云二贵三中华。”从中可以看出“云烟”在消费者心里的位置。
 
  在我小的时候,一次,外地的舅舅来我家,带来了包装精美的“云烟”。舅舅给了父亲一包,可是,父亲怎么也舍不得抽,而是用毛巾小心翼翼地包好。后来留到过年才拿出来给家里的客人递上。是啊,在那个年代,对于普通人而言,“云烟”算是奢侈品了。当时,我在心里暗暗发誓:等我将来长大了,一定多赚钱给爸爸买“云烟”抽。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大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兄弟五个,有的经商,有的走上了重要岗位,“云烟”再也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及的商品。如今,“云烟”已经是父亲离不开的消费品。父亲说:“抽烟要少,但必须要好。”“云烟”成了父亲一生的最爱。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东南沿海徐徐吹拂。当时,云产卷烟的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落后状态。

  改革开放之初,行业不少烟厂已经技改完成。云南由于地处西南边陲,缺乏先天优势和集群效应的制造企业,烟叶原料与加工水平相对滞后。

  这一阶段,无论是从消费者体验角度还是品牌培育的角度看,原料与工艺是促成购买力和价值认可的核心要素。这个影响有多大?

  借用红塔集团一名老员工的话说,不同设备,在产品质量和原料消耗方面差异非常明显,用一流设备生产,从流水线下来的烟就是不一样,摸起来“规则有型,很有手感”。

  在此背景下,云南烟草开启变革之旅。“现在看来,烟草界的变革与创新是司空见惯的了,但是当时却是需要胆识和智慧的。”全国烟标设计收藏评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烟草博物馆》特约撰稿人、云南省烟草学会藏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天培说。

  上世纪80年代的几个重大事件使云南烟草行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国务院决定对烟草制品实行国家专营;1982年,相继成立了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和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对全省烟草实行统一管理和经营。

  “六五”时期(1981~1985年),云南省抓住国家开发优势资源的机遇,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支持下,把烟草作为云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战略重点”,把烟草产品作为“第一拳头产品”来抓,强调以质取胜。

  这种质量意识,是基于消费者与市场的一种敏锐判断;这种质量意识,需要先进的设备来保障。

  当时在进行技术改造上,云南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是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装备企业。其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代价较高。二是从国外引进技术由国内仿造。从长远观点看,后者是正确的,它可以发展中国自己的烟机制造工业。但是,以国内现有的烟机制造水平,却很难在短期内满足云南卷烟工业技术改造的需要。云南省烟草公司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吸收云南天然气化肥厂引进美国先进专用设备的成功经验,决定通过直接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方式来改造云南卷烟工业。

  1982年,昆明卷烟厂率先从英国莫林斯公司进口14台翻新MKK8/RATRO型卷接机;1983年,玉溪卷烟厂从日本进口8台翻新MK8/MA3卷接机;紧接着,昭通、大理两家卷烟厂也从国外购买了部分设备,引进后产生了一定效益。

  1984年,引进设备的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全国外汇储备增加,国家放宽了设备进口的限制。云南省立即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组织各烟厂签订了总价值近5000万美元的烟机订货合同,这批设备于1986年到货投产。

  一流的原料需要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设备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凭借明显的原料与装备优势,“云烟”“红塔山”等云产卷烟品牌迅速崛起。“红塔山”成为能够与“洋烟”质量媲美的国民品牌,玉溪卷烟厂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年产突破百万箱的大型卷烟企业。自1979年起,“云烟”出口到越南、老挝、蒙古、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畅销21个省市,市场质量信誉好,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总结这段时期云南烟草迅速发展的历史经验时,王天培不无感慨:“我们不难发现,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立足于对卷烟技术的引进与云南卷烟品牌的培育。”

  基于此,云南卷烟随之而来的迅猛发展不可阻挡。同时,也使云南卷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