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招正品代理合作商
商家投诉→ 广告售后处理 ←

烟草业40年变迁:从“建起来”到“强起来”

口述人:国家局经济运行司原司长 王平

采访人:本刊记者 黄雪琴 周茹

时  间:2018年11月12日

地  点:国家局老干部活动中心(西晴公寓)

背景介绍

接到口述历史的采访任务,我们与王平司长通了三次电话,每次他都是欣然接受,积极支持。收到采访提纲时,王司长打电话交代:不谈成绩,就谈谈所经历的事情,也谈不上总结经验,还是谈谈对行业改革发展经验的体会。

11月12日早上9点半,我们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联慧路101号的西晴公寓,这里是国家局退休干部的活动场所之一,平时王平司长经常过来开开会、学学习,和老同事们聚聚。

冬日暖阳,有了暖气的室内更是舒适自在。来不及喝一口热茶,王平司长一坐下就打开小本子,拉开话匣子:“年纪大了,有些事情记不住,周末按照采访提纲简单做了准备。”

他所说的“准备”,就在那20多页写满了密密麻麻字迹的小本子上。苍劲有力的笔迹,记录着改革开放时代洪流中一名烟草行业领导干部的事业经历和内心波澜。

没有寒暄,没有酝酿,采访就在问答中开始了——

中国卷烟走出国门

记者:王平司长,我们看了您的履历,您是北京人,能简要介绍您的工作经历吗?

王平:作为一名烟草老职工,我有幸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40年。40年间,几代烟草人默默耕耘,辛勤奋斗,不断进取,努力拼搏,无私奉献,换来了行业令人瞩目的巨大变迁,飞速发展。

1970年6月份,我被分配到北京卷烟厂工作,在组织的帮助和关心下,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我从一名卷烟工人、维修工、带班长、车间主任,一步步走到了领导岗位(副厂长、厂长)。1998年兼任北京烟草供销公司经理,后又在北京烟草工作两年。2004年被调到国家局经济运行司工作,直到2014年退休。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行业改革发展锻炼了我,培养了我。

记者:您是1970年进入北京卷烟厂工作的,当时是怎样场景,北京卷烟厂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如何?

王平:1970年6月,我与北京市20所学校的500名学生一同被分到北京卷烟厂。当时北京没有烟厂,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提议,为了填补北京工业体系的空白,要兴建一个卷烟厂。

记得当时刚到工厂时,厂里提出要大干一百天、保证市场见到烟。那时采取的是大会战的方式,全国各大烟厂包括“上青天”(注:“上青天”即上海、青岛、天津三家卷烟厂,当时是国内实力最强的三家烟厂,简称“上青天”)在内的十几家烟厂无私支援支持了北京卷烟厂的建设。真是无私的支持,从原料保障到生产工艺,再到设备操作,都是手把手地教。

当时北京卷烟厂是在已停办的中央财经学院的旧址上建设的,采取的方式是边建设边施工、边改造边投产。工人师傅们不分昼夜大干苦干,确保了1970年10月1日即“十一”之前向国庆献礼,那会儿向国庆献礼是一件很光荣、很崇高的事情。

我们入厂后简单接受了教育培训,就被派到张家口卷烟厂实习。记得第一次进入生产车间的一瞬间可以说是永生难忘。刚进入制丝车间走了几十步,简直呛得喘不过气来,也熏得快睁不开眼,真是烟尘飞扬。工人们全戴着口罩工作,他们长期在这工作,也受不了这环境。

当时的卷烟机是每分钟生产800支卷烟、需要手工操作的烟机,工人们要手工把卷烟捧到烟卡子(就是现在的装烟盘)上,上烟丝及包装的装封箱也全部是人工操作。工人们捧烟一天下来要站着工作8个多小时,真是腰酸背疼。当时所见到的生产车间,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现代化卷烟生产车间高大、明亮、整洁、恒温恒湿、通风系统良好、自动化程度高的场景,简直是天壤之别。

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遍中国大地。1985年,北京卷烟厂生产的“中南海”“长乐”等卷烟,在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上崭露头角,大受欢迎。您当时也在北京卷烟厂工作,能介绍这段历史吗?

王平: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卷烟厂与北京市的医疗单位进行了科研合作,成功将中草药罗布麻萃取液添加到卷烟中,经医学单位临床验证,对消费者上呼吸道的不适和镇痰止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80年代初,我国已经向世界打开了大门,有一届进口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北京卷烟厂将当时展出的卷烟机和包装机的样机(也就是“MK-95”和萨西布包装机)引进厂里,在行业内首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比较好地解决了卷烟生产设备短板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南海”卷烟亮相日本东京健康博览会 /北京卷烟厂 供图

随后,北京卷烟厂成立出口烟生产车间,研制“长乐”卷烟。“长乐”卷烟有着独特的安全性,主要在于采用汉方技术,日本市场很看重中国汉方的概念,所以1985年在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上“长乐”卷烟很快引起轰动,出现了抢购现象,日本各大媒体也高度关注并给予好评。当时在展会上,我们把“长乐”卷烟摆成富士山的形状,并配上这样一句广告语:“‘长乐’像富士山一样给人留下美好印象。”事实证明,印象真的是很美好。打开局面后,北京卷烟厂先后向日本市场出口浓味、淡味等多种口味的“中南海”“长乐”“金健”卷烟,并持续保持畅销势头。

卷烟出口,要赢得市场口碑可不容易,背后的生产之苦、生产之难绝不是短短几句话就能说清。当时虽然使用了进口生产设备,但是工厂在动力、制丝、仓储、运输、生产制造标准,乃至辅材方面都不配套。当时国内卷烟出口,碰到的最大问题是质量标准问题。出口卷烟质量检测基本靠人盯人来实现,虽然单独制定了高于内销卷烟的出口标准,但质量、品质问题仍屡见不鲜,被投诉被退货的现象时有发生。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来北京卷烟厂已逐步成功开发出焦油量8毫克/支、5毫克/支、3毫克/支,乃至1毫克/支的出口卷烟,出口的数量也从几百箱发展到上万箱,出口地区也从单一的日本市场发展到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国内的卷烟生产,经过30多年的改进与提升,已经不再为质量问题发愁,所有的内销卷烟都达到了出口标准,只需换个包装、改变警示语就可以出口了。

十年运行调控路

记者:2004年开始,您担任国家局经济运行司司长,这是行业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至您退休前这段时间内,行业经济运行经历了哪些大的重要调控?

王平:2004年我被调到运行司工作,在国家局工作的这十年,深刻感受到国家局党组决策的正确和行业改革发展的艰辛。这一时期行业经济运行经历了热、冷、热、难的不同发展阶段。

2003年以后,工商分开带来市场放开,地方封锁被打破,卷烟工业企业纷纷进入新市场,开发和投放品牌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时期行业经济运行的特点是“热”。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市场遇冷,烟草行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卷烟销量疲软,效益增幅放缓,一度出现了“冷”的局面。

2010年,“卷烟上水平”给行业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如春风喜雨催生万物生长,烟草工商企业纷纷跃跃欲试,争做大品牌,进入“532”“461”阵营,行业经济运行再度出现了“热”的特点。

2014年,行业销量拐点逼近、销量下滑、库存增加,市场压力增大,行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进入到“难”的发展阶段。

回顾这些年,年年复杂多变、年年积极应变。根据国家局党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调控要求,积极实施“总量控制、稍紧平衡”的调控方针。积极稳妥制定并不间断推进低档卷烟计划调控,避免卷烟结构盲目过快提高,保持市场有效供给,给行业发展留出余地。积极推进卷烟品牌合作生产,既解决了大品牌产能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行业共同发展。有效采取存销比调控手段,对存销比偏高的品牌规格实施限产限调,减少市场压力,维护品牌形象。积极推进大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压缩淘汰品牌和卷烟规格,出台重点骨干品牌目录,制定并实施“双十五”品牌考核政策,引导行业资源向大品牌集中。积极推进精益管理,降本增效,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等等。

这10年间,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行业经济运行得到了长足发展。卷烟牌号从2004年的580个压缩到2014年的90个以内,实现税利从2004年的213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超万亿元,踏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

记者:今年,国家局党组在总结行业改革发展经验时特别提到了“总量控制、稍紧平衡”的调控方针,对于行业经济运行来说,这句话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王平:我认为“总量控制、稍紧平衡”的调控方针是自行业组建以来所实施的一项持续时间最长,成效最为明显的宏观调控方针。什么时候该方针坚持得好,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就好,反之则相反。调控方针运用得好不好直接体现在市场的状态上,也体现在零售客户对企业、对品牌的信心上,体现在品牌的市场表现上。“总量控制、稍紧平衡”的调控方针在实施中既要体现对企业的公平性,又要注意在不同时期突出重点,张弛适度,努力实现党组提出的工作要求,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这一调控方针是行业改革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行业宏观调控最有效的手段,是保持行业经济运行平稳发展的“压舱石”和坚强保障,是指导和约束企业理性发展的有力武器。

从“建起来”到“强起来”

记者:改革开放40年中烟草行业的发展,您几乎全程见证,也在不同岗位上参与并推动行业改革发展,能谈谈给您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或几个方面吗?

王平:中国烟草这40年的变迁,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和真实的写照,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前,行业可谓是一盘散沙、乱象丛生、效益低下,工业企业则是散乱低下、恶性竞争、人才匮乏,更谈不上科技发展。卷烟品牌多如牛毛,如同走马灯不断更换,既缺乏核心技术,也没有文化积淀,核心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部分商业企业不是把建网络、育品牌作为己任,而是热衷于体外循环,利用个体户倒烟卖烟,卖大户,低价销售、捆绑销售。在一段时期外烟横行泛滥,北京满大街上摆的都是外烟。

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行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行业形成了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烟草专卖体制,形成了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良好格局,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行业经济效益从改革开放前的百亿元大幅增加到超万亿元。卷烟生产制造从半机械化、半手工操作,技术质量标准低下,粗制滥造发展到如今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原来200来家大小不一、绝大部分为亏损状态的卷烟工厂发展为现在17家人才济济、技术雄厚、效益持续增长、竞争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商业企业已建成覆盖全国城乡、最具价值、不可替代的卷烟销售网络。卷烟大品牌不断涌现,销量100万箱、200万箱、300万箱的纪录不断被刷新,“中华”卷烟也由万余箱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万箱,“中华”“利群”“云烟”“芙蓉王”“黄鹤楼”等一批品牌的销售额均超过千亿元。

品牌结构稳步增长,低焦油卷烟、细支烟、短支烟、高端卷烟、各式滤嘴卷烟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卷烟竞相发展。品类构建成效斐然,品牌文化灿烂多彩,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保持良好发展后劲。在中国市场上,民族卷烟品牌已远远把外烟甩到了后面。焦油释放量也从过去的每支20毫克以上,降到了现在10毫克/支左右,8毫克/支、5毫克/支、1毫克/支的卷烟也在逐年递增。

中国烟草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贯穿行业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从烟机制造到原辅材料保障,从科研院校到企业的创新园区,从卷烟的研发生产到仓储物流营销以及多元化的经营,各个环节都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烟叶生产从育种抓起,实现了全要素、全流程的管理,确保了卷烟原料的绿色安全。

行业发展巨变不仅体现在硬件上的“脱胎换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上,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了质的飞跃。“一号工程”以一打三扫的方式将每一箱、每一件甚至每一条卷烟的生产、储存、物流、销售步步留痕,实现了身份认证、信息共享、可追溯管理。目前大数据和“互联网+烟草”的应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总之,变化真是太大了,40年中国烟草实现了从“建起来”到“强起来”的根本转变。

记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您对未来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寄语?

王平:我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更美好,我也相信在国家局新一届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行业的明天也会更美好。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