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招正品代理合作商
商家投诉→ 广告售后处理 ←

红云红河集团:用青春和汗水浇铸百年品牌

前言

“云烟”,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创牌于民族工业勃兴的火红年代,最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壮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当下,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接处回眸,近百年沐雨栉风浇灌出的品牌,凝聚着数代人的勤劳智慧。

铸就辉煌品牌的后面,是一代一代的云烟人穷其一生精雕细琢,靠千锤百炼打磨技术做到精益制造,这是红云红河“工匠”们已经融入骨髓的信仰。更难能可贵的是技艺与精神的传承!在青年员工队伍建设中,为了更好地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红云红河集团坚持做好技能经验的“传帮带”,实施师徒“一带一”计划来培养青年员工,在助力青工成长成才的同时,更增进了新老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战斗力,为工厂的快速发展打牢了人才基础。

一代又一代的工人,持之以恒,凭匠心诠释极致追求,用时光和汗水浇铸出百年品牌,在现在与未来,继续砥砺前行!

砥砺前行篇

用青春和汗水浇筑百年品牌

16岁的张爱辉进入烟叶复烤厂,起初她并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随后便伴着失望知道了——背烟包的装卸工。烟叶运送过来,经过检验和称重,“张爱辉”们便把烟包扛到15层楼梯上的烟堆里。

烟叶堆放好了,需要汽车来运走,这份工作和张湘玲分不开。她是当时烟叶复烤厂运输组修理班唯一的女生,也是修理班的班长,当运输烟叶的汽车发生故障时,由她安排修理工修理。

外婆的父亲爱抽铁罐包装的红山茶,外婆给铁罐装满纽扣,就是郭倩含小时候的玩具。长大以后,她在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生产二部统管库区物流,将烟丝送到生产三部。不同的烟丝,包装成云烟品牌的不同系列。

一个月前,张瑾刚刚来到生产二部。入职观看宣传片时,诞生于1922年,承载着实业救国、家国情怀的大重九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第一个岗位,便是在生产二部的保养班里负责A线机器、地面的清洁保养工作。而A线的烟丝,就是用来生产大重九等高档香烟的。

张爱辉和张湘玲已经从昆明卷烟厂退休了,但郭倩含和张瑾还算是“初来乍到”。虽然两代人没有在车间里相遇,虽然四个画面看似永不重叠,但云烟品牌大家族里的大重九、软珍、紫云烟,像家一样的红云红河集团,把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见证着她们和“云烟”不得不说的动人情缘。

云烟人的“先苦后甜”

云烟品牌的底气,来自于它拥有优良品质的烟叶,除了天时地利的自然环境外,也和每一个无微不至保障着烟叶质量的员工分不开。

一支由退休老员工组成的合唱队要为祖国生日献唱,张爱辉便是其中的一员。路过云烟品牌包装展览宣传栏的时候,所有的老员工都拿出手机合影、拍照,久久舍不得离开。从眼光中,张爱辉看到了她们这一辈人对昆明卷烟厂、对云烟深深的热爱和留恋。 

往事,在张爱辉的眼前,如电影一般,一幕幕浮现。

1971年,张爱辉被分到烟叶复烤厂,成为了原料仓储车间内一名背烟包的装卸工,把烟包背到15层楼梯上的烟堆里。

“为什么这么苦?”看到有人干不下这份工作离开了,年轻的张爱辉也想过逃离。进入复烤厂的第一个月,转户口的单子一直被她用手紧紧攥着,藏在包里,直至上交,已经过去了整整31天,破旧的单子显示出她内心的犹豫和挣扎。但最终,她选择了留下。

过了5年,复烤厂办起工人大学,张爱辉学到了上中学时从未学到的电工、化学、烟叶保管、烟叶栽培等知识。又过了两年,厂里送一批人到上海烟厂学习烟叶密封保管技术,用塑料罩罩住烟堆,防霉防虫,保持烟叶柔软。

在上海烟厂,大家交流最多的就是烟叶。当时,大重九在江浙一带很出名,那边的人们认为,来自云贵高原的大重九之所以能成为品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云南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中生长出的烟叶。但张爱辉清楚,如此珍贵的烟叶,如果不好好保管,也保证不了它的品质。

学成归来,张爱辉当上了生产上的小组长,在一线保障烟叶的质量,把工人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开来。到1980年,厂里用上了运输机、提升机,背烟包的工人也慢慢被取而代之。

八九月,烟叶收购进入旺季,张爱辉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3个工人推着一辆由两只单车轮子焊接起来的简易小板车,顺着满是石头的大坡“到七八处跑去封烟”,每个人每天要封六堆烟,无论多远,风雨无阻。也并不是封好烟就“万事大吉”了。封口裂开,她和同事又不得不推着机器重新封口。

张爱辉还有一份工作,就是把密封保管技术“带到”云南各地的烟叶复烤厂去,保山、文山、禄劝……到上海烟厂,看似只是烟叶复烤厂的一次学习交流,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云烟储藏烟叶技术的空白。密封保管烟叶之前,烟叶一年就发霉、干燥,“硬得像砖头”;密封保管后,无论何时打开,烟叶都是柔软、膨松的。

复烤厂合并到昆明卷烟厂后,厂里派了两辆微型车,把高频热合机搬到车上,用仪器数字分析烟叶质量,至此,工人们便向劳动密集型时代告别,也向手工建立大数据的时代告别了。

烟叶好了,厂里做好烟时选择的余地更大了。烟叶技术的学习进步,提升着烟草的质量,也提升着云烟的品质。

歌声响起,今年64岁的张爱辉回过神来,她记起,生产一线的密封保管工作,自己干了33年。而如今说起,张爱辉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和幸福。闲时,她就沏上一杯浓茶,尝着茶叶的回甘,品味、追忆着,作为红云红河人“先苦后甜”的一生。

开着进口汽车把云烟运往省外

云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从构建当时最先进的快速运输队夜以继日的忙碌中可见一斑。

白天最忙碌的是驾驶员和汽车,运输原料、运输材料、运输成品乃至把产品运到了全国多个地方,让众多国人能够品味来自云南的味道;晚上汽车休息了,维修保障人员还在忙碌着,忙着给汽车维修保养,让它们能在第二天更好地工作。

“毫不夸张地说,一辆汽车,我可以全部抖散,再全部修起来。”道奇车、吉姆车、解放牌……72岁的张湘玲说起自己修理过的汽车如数家珍。车子进场后由检验员检验开单,张湘玲就会安排修理工开工,而修理工们修不好的故障,她就撸撸袖子,自己上场。

烟叶由原料仓储车间收进来、码起来,就要用车辆拉到复烤车间;如果要运往省外,则要拉到凉亭去。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在采购云南烟草,工人们往往要加夜班。这还不够,修理工也要参加到运输中去。这份工作的辛苦,张湘玲描述起来特别直观,“把烟包背到闷罐车里,落下时,石灰‘膨’地冒起来,扑得背烟包的工人一头一脸都是。”

张湘玲的丈夫是复烤厂运输科的科长,开着大公交车,不仅负责接送大家上下班,还得掌握车队的情况,“没有烟了他要去拉,没有司机他就顶上。”

烟叶的快速运输,是高效生产烟支的基础,而成品烟的快速运输,也让更多地域的更多消费者,认识、喜爱上了来自云南的云烟品牌。

张湘玲最记得,复烤厂刚并入昆明卷烟厂时,龙泉路下雨是“水泥路”,天晴是“扬灰路”,一边是厂,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晚上下班后,同事张爱辉胆子大,骑着单车冲回家里。她则胆子很小,“天黑了不敢出门”。

最大的变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汽车修理工,张湘玲从交通的变化感受到了云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运输科的车队里,培养了50多名驾驶员,其中还有3名女生;交通车贯穿东、西、中三线,不少员工把孩子送上交通车便安心去上班;烟草大道和红云路修起来了,交通的便利,昆明卷烟厂的兴旺带动许多楼盘、公司入驻北市区,高楼取代了稻田,热闹也取代了寂寥。

对于张湘玲来说,最自豪的莫过于自己“一家三代人都在昆明卷烟厂,一家三代人都和机械打着交道”。虽然她已经退休了,但自己的女儿、儿子,仍然在红云红河集团里,成长着、奉献着、感受着。

从浮躁、沉淀到踏实

云烟品牌的影响力,是一代代烟草人用心打造成的一块金字招牌,这块熠熠生辉的招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济济人才涌向这里,希望能为这块招牌“添砖加瓦”助力。

退休前,张爱辉在昆明卷烟厂老厂工作,退休后,她到新厂区参观,巨大的变化令她十分惊讶,“太漂亮了,今非昔比!没有在这个新厂区工作过很遗憾。”她感慨地说。

2015年,郭倩含来到张爱辉眼中“今非昔比”的新厂区,刚进厂,郭倩含是骄傲的、自豪的,在外人眼中,“烟草人”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

但这份骄傲,很快变成了迷茫和低落。进入昆明卷烟厂生产二部的她,得从最基础的保养工作做起,提着抹布,拿着小铲子,对线上的机器、地面进行保养。工作分为“三大班”,一个班从夜里到早上8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到了白天,又是睡睡醒醒,光是倒时差,郭倩含就花了整整一年,“那一年掉了很多头发,自己读研究生出来怎么会这么遭罪?”郭倩含想,那时,她还尚存几分计算机系研究生的“傲气”。

从保养小分组出来后,郭倩含到了丝库库区守风送振盘,每天提着扫把、撮箕,把落料口底下除杂的小桶“出死力”拧下来,再拧上去,她觉得委屈、觉得迷茫,一个研究生在昆明卷烟厂,似乎并没有“用武之地”。

与她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位老师傅,老师傅很快发现了她的低落,但师傅什么也没说,只让她每天坚持一起在振盘前守着,师傅守一边,郭倩含守一边。一次,“哐”一声,前端生产线上的风门手柄脱落,郭倩含发现后立马暂停了机器,她也因此获得了部门的表彰,“如果发现不及时,振盘就会被手柄打坏,机器就没法给生产三部送丝了。”这样一件小事让她发现,一个品牌的诞生,和每一个岗位都紧紧挂钩,一点小疏忽,很有可能把整个生产线流程打乱。

“你的工作,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和无聊,所有的苦都是眼前的,并不代表你一辈子都会如此,只要你把现在的工作做好,面对机会,你就会有所准备。”师傅开口了。师傅的一席话,让郭倩含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沉淀下来,郭倩含开始观察师傅们。她看到了师傅们对品牌的感情。在品牌销量不好的时候,师傅们不提,可她感觉得到他们的忧心。平时恪守岗位,年底大加班时也毫无怨言,只想着如何扩大销路,把市场重新抢回来;她看到了师傅们把企业发展作为己任,昆烟的一代代人,不仅肩负起上一代人传承的责任,也肩负着自己积极创新的责任,更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4年时间,郭倩含已经调去了操作中控统管库区物流,她暗自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细致工作,把每一批烟丝送到该去的生产线上,还要通过自己对生产节奏的精准把控,保证生产连续进行。

郭倩含真切感受着云烟品牌创新的力量,她也想为品牌的发展做一点小小贡献。2018年,昆明卷烟厂举办了一个“新茶花”商标设计大赛,想在茶花烟原先辉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郭倩含也参与了,在浅黄色的底子上绘制了一个比以前稍微华丽一些的茶花,最后评了奖,“虽然名次不高,但是仍然很开心”。

郭倩含的家里,一直收藏着一包云烟(神秘花园)。她觉得,红云红河集团在保证老牌号、老产品销售稳定性的基础上,对品牌创新、新品研发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这包能吸引她收藏的、包装精美的神秘花园,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

为延续品牌荣光做好每一个细节

云烟品牌的信念,和作业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严谨认真,还有流水作业中每个工人的谨小慎微分不开。正是他们在枯燥重复的操作中坚持与坚守,才让云烟的品质数十年来做到守正出奇。

初见张瑾,她刚从工作岗位上下来,白色帽子和棕色工装底下,是一张稚嫩的脸和纤细的身体。一个月前,22岁的张瑾刚刚来到生产二部,就像4年前的郭倩含一般,她也在保养班里负责流水线上机器的外观、地面区域的清洁、保养工作。

在进厂之前,前辈们叮嘱她一定要适应大学生到企业工人的转变,对此,张瑾深有体会。机器、地面的保养工作必须在生产之前完成,张瑾每天早上6点就要准时到岗。生产一线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保养班的工作,对自律性要求非常高,很多细节,别人检查不到,但自己一定要想到。

在保养班,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有些许枯燥,但张瑾发现,师傅们总能在单一的工作中坚持。

烟丝房有一位“永动机”师傅,今年已经50多岁,张瑾跟着他干活时,发现他永远带着微笑,做什么都很卖力,不管是不是自己负责的区域,只要看见污渍就会去清理,永远是车间里最后一个收工的人。张瑾说起来时有些惭愧,作为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每天站着打扫、清理,居然会比50岁的老师傅还要疲惫。

工作整整一个月时,生产车间的主任把新人们召集起来,询问有没有发现问题,“当时我们7个人都蒙了,好像自己只是一头扎进去,想着怎么去保养、打扫卫生,根本没有发现车间存在的问题。”又一次,张瑾惭愧得低下了头。在保养班,学习沉下心来打扫是必须的,但更深层的目的,是让新人们接触整个生产流水线,了解整个生产车间。

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张瑾便会趁着休息走一走、逛一逛,和师傅们聊一聊,师傅们也十分乐于施教。“生产线、车间流程、制丝工艺都不是完美的,只有一点点发现,再去改进它,我们的厂、我们的企业才会越来越好,”这也是张瑾短期的小目标和动力,希望自己能发现一些小小的问题,做出小小的改进,做出小小的贡献。

张瑾入职观看宣传片时,诞生于1922年,承载着实业救国、家国情怀的大重九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缘的是,她现在负责清理、保养的A线烟丝,就是用来生产大重九等高档香烟的;有缘的是,这些坚守着岗位的师傅,在她的心里,就像一包大重九,历久弥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保养工作看起来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但实际上对它整个生产线的影响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着品牌的质量和设备的寿命,”张瑾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经典品牌大重九已经诞生97年,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她想做好每一个细节,让大重九延续着属于它的辉煌。

两代人与“云烟”的故事还在延续,一个品牌从诞生、延续、发展,进而获得成功,背后是无数红云红河人,日复一日,为此付出的青春,挥洒的汗水。

如今的“云烟”,集各种荣誉于一身,成为红云红河集团的当家品牌。但对一个经典品牌而言,对于红云红河集团而言,为了“云烟”美好的未来,红云红河人还在努力开拓和拼搏!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