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招正品代理合作商
商家投诉→ 广告售后处理 ←

19-20世纪,缝隙中生存的中国卷烟公司

  从1902年直到1941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一直保持明显的销量优势。在整个民国时期,英美烟草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华资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不同时期,这家巨型跨国公司也必须与其他外国公司竞争,诸如美国的利吉特和梅尔烟草公司、英国的阿德斯烟草公司和日本的东亚烟草株式会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中国卷烟公司,特别是华成烟草公司,成功地与英美烟巨头竞争。像英美烟草公司一样,大多数国内的中国卷烟制造商将他们的总部和工厂设在上海、天津、烟台或汉口等条约口岸城市。但与英美烟草公司不同的是,中国公司通常将目标受众缩小到特定的潜在顾客群体。有些像华成烟草公司一样,将卷烟作为高端奢侈品销售给那些拥有大量可支配收入的人,或者虽然预算较少但渴望向上层流动的人。其他公司则侧重于那些处于社会经济底层的人群,为其提供极为廉价的卷烟。无论针对富人还是穷人,中国卷烟公司只有在成功开拓出英美烟草公司力所不及的缝隙市场时才能生存下来。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货卷烟制造业急剧发展。据估计,在1912年到1936年之间,华资工厂的卷烟机和工人数量以每年26%至30%的速度增长,卷烟产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诚然,这种增长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遵循1905年至1906年间第一次抵制洋货运动期间确立的一种模式:在激烈的政治运动时期,许多中国卷烟公司得以建立,但当民族主义狂热的潮流消退时,这些公司只会遭遇英美烟草公司有力的竞争。

  因此,华资卷烟工厂的数量在1905年至1908年之间激增,当时成立了20多家机制卷烟公司。这些公司相比于英美烟草公司都很小,在抵制运动时得以扩张。类似的高潮也出现在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而一旦抵制运动结束,英美烟草公司卷土重来,就迫使大多数华资公司宣告破产。

  除了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成长为仅次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第二大华资卷烟公司——华成烟草公司,1912年至1927年间成立的卷烟工厂都相对较小。大多数工厂只有1到4台卷烟机和不到10万元的资本基础。在某些情况下,小规模是它们的一种优势,它们因此没有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关注。德隆烟厂就是这种情况。德隆烟厂最初成立于1905年,当时被称为德伦烟厂,产品定价非常低廉,以英美烟品脾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价格销售10支一包的卷烟。这令其产品受到上海工人和劳动者的欢迎。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华资公司资本不足,债务沉重,设备过时或超负荷使用。英美烟草公司能够通过培训山东和河南的农民种植美种烤烟,将烟草采购和卷烟生产天衣无缝地整合在一起。而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公司通常难以获取生产高品质卷烟所必须的淡香型烟草。面对生产中的困难和销售中的激烈竞争,大多数小型中国公司才经营几年就破产了。尽管如此,只要它们还存在,就会向中外大企业没有瞄准的社会群体和地方市场提供卷烟。因此,它们和英美烟草公司都是推动卷烟向下社会流动、向内空间扩散的重要因素,使卷烟消费者从条约口岸的都市精英普及到居住在其他小城镇的普通人。

  利兴烟厂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名为张竹卿的商人在1912年至1913年间,最初以4万元资本在上海成立了利兴烟厂,这家烟厂仅以一台卷烟机起家。和他以前的雇主德隆烟厂一样,张竹卿专注于向低收入群体出售卷烟。该公司开发了一种无牌号卷烟,这种卷烟将低档浙江烟草包裹在用旧报纸制造的粗劣纸张中,装在其他品牌的旧烟盒里。这些卷烟被公司雇佣的船夫分销至长江沿岸的港口,然后被卖给长江上游和下游城镇的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

  利兴和德隆这样的小公司试图与英美烟草公司最廉价的品牌竞争,而更加成功的华成烟草公司专注于向上海的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消费者出售中档和高端卷烟,长远来看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华成烟草公司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作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17年,仅有一台卷烟机和4000元资本。该公司在上海、浙江和山东一带有限的市场上销售“三旗”牌卷烟。1924年,这家小公司倒闭后,其资产被一批来自浙江宁波地区经验丰富的烟草商、经理和经销商收购。新的管理团队添加了两台卷烟机,提高了资本额,并将员工人数增加至140名。该公司开发了新品牌,并在上海和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大力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功。华成烟草公司随后将其运销网络向外扩展到广州和位于长江中上游流城的城市。从1924年公司重组直到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华成烟草公司一直保持赢利。

  华成是少数几家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并实际赢利的华资卷烟公司之一。五卅运动之后成立的大多数机制卷烟公司没有存活到20世纪30年代。1927年国民党在上海恢复相对政治稳定之后,中国卷烟公司的数量再次缩减。大多数公司无法与卷土重来的英美烟草公司展开竞争。在国民党统治下的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英美烟草公司创造了其在华销售量的最高纪录。相比之下,许多中国公司在1928年至1929年完全停产。

  在20世纪20年代末遭受重大损失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挣扎着想恢复昔日的荣光。内部管理不善导致该公司在1927年至1930年期间的亏空超过了570万元。在20世纪30年代初,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不得不关闭上海的工厂,撤回香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最终在上海恢复生产,制造了比以往更多的卷烟。它依然是在华运营的第二大卷烟公司,仅次于英美烟草公司,但它从未重现20世纪20年代初取得的成功。

  相比之下,华成烟草公司的资本从1933年的360万元增加到1936年的1240万元。与此同时,日本的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和几家独立的日本公司不仅向东北扩张,而且通过在北京、天津、青岛和上海建立工厂,进军华北和长江下游的市场。最终,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取代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成为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尽管政府税收和许可政策倾向于大公司,但较小的中国制造商一直继续为地方和区域市场生产卷烟。

  即使面对来自日本企业的新竞争,英美烟草公司依然继续蓬勃发展。英美烟草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中叶吞并了主要的国际竞争对手——利吉特和梅尔烟草公司、阿德斯烟草公司,并且再也不用面对来自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激烈竞争,其销量从1928年的260亿支激增到1929年的420亿支。英美烟草公司的扩张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仍在继续。尽管1931年日军入侵东北后,英美烟草公司在东北的市场份额日益受到东亚烟草株式会社的挑战,但英美烟草公司在伪满洲国依然能够以大约75%的市场份额维持优势地位,其销量在1931年至1937年期间实际上翻了一番。到1937年,英美烟草公司在全国销售了550亿支卷烟,创造了该公司销售业务的最高纪录。1937年中日开战之后,英美烟草公司发现经营越来越困难,而且销量下降,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941年12月美国加入战争,这使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运销在太平洋战争的4年间完全陷入停顿。该公司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再度崛起了一段时间,但几年后开始走向衰落。1953年,英美烟草公司将剩余的在华财产转让给中国政府,并将其大大缩减的业务迁至香港。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